• 广东省四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考试试卷

    4下表是在辽宋夏金时期有关“中国观”的观点。据此归纳最为贴切的主题是辽金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使“中国观点一的范围不再局限王长城以南辽金王朝以“中国”自居则使“中国之民”不再仅代指汉族,也包括在辽金两朝生观点二活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国”一词不再是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而是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观点三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A.国家统一民族共生B.多元一体国家认同C.实现汉化民族交融段.共处华夏友好和5.明初三途用人,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由此可知,三途用人:说明八股取土弊端明显B.有利于政府机构的运行C.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回潮D.解决了官吏贪腐的问题6.清朝统治阶级认为战争的起因是外交处置不当引起的偶然事件,并没有认识到这是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的必然趋势,也没有认识到战争的失败是由两国全方位差距造成的,而是把战争失败原因归结为“前线将领指挥不力”。由此可知,这场战争A.改变了中国的外贸格局B.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C.并未促使清政府的觉醒D.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7.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改革家,怀疑古文献的真实性,在儒家道德的捍卫者眼里不啻是亵渎和异端。叶德辉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即使同情改制的人都难以接受康有为的学说。这可以用来说明A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所滩免B.维新变法运动缺乏阶级基础维新思想动摇了儒学地位D.康有为的主张违背历史趋势8,中华民国国会,是继参议院之后的立法和权力机关,成立于1913年4月,采用两院制,这是第一届国会。此后有袁世凯的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和段祺瑞的第二届国会、善后会议,以及南方的“非常国会”和“护法国会”。这些国会在几年间走马灯似的轮换。这一局面的出现源于A.军阀割据扰乱政治生态B.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C.封建势力阻得议会政治D.中国缺乏宪政民主经验高三大联考·历史第2页(共8页)

  •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考试试卷

    地所有制的情沉,故排除A项;“礼仪教化至上”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重农思想,而不能得出当时农业的发展,故排除C项。18.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人口和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唐代中期,河南、河北道在全国户口和人口总数中的比重位居前列,人口重心仍在北方,北方经济仍占主导,故选C项;材料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结论,故排除A项;天宝元年,尚未爆发安史之乱,北方政洽相对稳定,故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南方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无法得出这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结果,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在安史之乱后,故排除D项。19.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16世纪80年代后英国内部产生一系列动荡,而释放内部压力的一大途径便是向外转移矛盾,殖民扩张活动正迎合了这一需求,故选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7世纪40年代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晚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20.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最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呈扩大的趋势,这表明这一时期最不发达国家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选D项;虽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差距不断扩大,矛盾日益加深,但并不表明矛盾不可调和,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工业中心的转移,故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萌芽就已初显,故排除C项。21.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官僚与买办创办的企业资本占比较大,这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传统社会结构关系密切,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思潮、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故排除A、C、D三项。22.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无锡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近代无锡植桑养蚕的农户在很长时间里均占绝大多数,这些丝绸主要是投放市场,这一状况反映出无锡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故选B项;从表格信息来看,养茧户呈下降趋势,这表明茧丝行业呈衰落趋势,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故排除C项;蚕丝价格比较昂贵,在近代不可能成为服饰的主要原料,故排除D项。23.A【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的中国经济结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发展迅速,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变,故选A项;国民经济调整始于1961年,故排除B项;C项“开始”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所有制变革,故排除D项。24.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992~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B、D三项。25.(1)特点:政府主导控制;注重社会教化;基层官吏职能混杂;重视地方领袖的作用。(6分,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后期基层政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控制,削弱了中央集权;埋下了魏晋割据混战的隐患。(8分)【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基层统治,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第()问,关于秦汉时期基层统治的特点,学生根据材料“汉初吸取亡秦之诫,调整基层社会统治政策,设置三老、孝、悌、力田,以扶植、利用社会领袖”等信息可得出“政府主导控制”;根据材料“西汉中期,循吏政治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兴起,重视在地方行政中推行教化;汉宣帝时,颍川太守黄霸率先在里中增设‘父老’,并在主政朝廷时迅速向全国推广,形成通制“可得出“注重社会教化”;根据材料“然而里父老普遍设置以后,承担的事务却超出原定的教化,转向户籍、赋税、治安方面”等信息可得出“基层官吏职能混杂”。第(2)问,关于汉朝基层统治的影响,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根据“注重社会教化”可得出“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23-74C·

  •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考试试卷

    网以加强党风文月5.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以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为商业贸易繁荣创造了条件C.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Q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这说明印加帝国A.崇尚罗马帝国的统治方式C密切了与东方国家的联系B.形成了君主专制政体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钟,呼天吁地,破额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日:“鸣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摘编自邹容《(革命军)绪论》料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故时物之点无双者个你花程,利P牛战收后上大关个层只有公整又的更程青发泉到玉日时克大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校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对民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香的自觉承担:时人对“觉格“的定义包括:启家考的主动“自宽”与启李者唤起工农的人人觉语科学学天)莞福“改治的觉唇”与“伦理的觉格”,财外不许列强役雪主权的民选主义受格与对内不许军同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个体意识的觉悟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侣导国民觉语”到重点启发“价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搭架道、觉悟途径,如《民国日报·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0y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一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时代思想内涵及其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特点。(6分)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年和1942年我国西北地区工厂、资本和工人总数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比承(%)25☐1937件20□1942年1510资本上人材料二1937~1940年的厂矿内迁是中国工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截至1940年6月底,据工矿调整处的数字,迁入大后方的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约12万吨,各种技工12164人。虽然当时内迁西北的厂矿无论从数量和设备上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给西北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还境补了西北的一些经济空白,带动和制激了西北经济的发展,为西北工业无注了新鲜血液,成【高三历史试题·第3页(共4页)】

  •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化学[24·G3AB(新高考)·化学-R-必考-FJ]一试题

    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化学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0-16Na-23S-32C1-35.5fe56第1卷(选择题共46分)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化学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氯化钠可用于食品调味B.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供氧C.氯气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D,碳酸氢钠可用于焙制糕点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S02、SiO2、C0均为酸性氧化物B.可依据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两种分散系C.NaCl固体不导电,因为NaCl固体中没有离子存在D。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物理变化3.下列各选项中,各类物质(或反应)依次表示为X、Y、Z,其中与图中三个圆所示的从属关系不相将的是A。胶体、分散系、混合物B.钠盐、电解质、化合物C.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纸化物D.换反应、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4,下列逃项所表示的物质间转化关系不能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Cuo-Cu(OH)2 B.H2CO3-CaCO3C.SO2→NazSO,D.Na→NaO:5.作水液中进行的下列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CO2+2H=CO2↑+H,O表示的是赣州期高化学试卷弟1近〔共6项)

  • 2024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化学[24·G3DY(新高考)·化学-R-必考-CQ]二试题

    闭合图1小壶比与前方的像如图所不0旋转,压为U的电源区域内存在内发时700150S0,NO010160200240280320360400T/X由图分析可知。反应温度升高,脱硫、脱硝反应的衡常数均或“减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条原因即可)(填“增大”“不变”m以焦炭为原料,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可制得水煤气,涉及反应如下:①CS)+HH0(g)二C0(g)+HH(g)△Il=+131.3 kJ.mol-1K②C(S)+2H0(g)—C02(g)+2H(g)△H=+90.3 kJmol-12③CO(g)+HO(g)二CO2(g)+H(g)△H=-41.0 kJmol-.1K3个反应的衡常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表示K、K2、K的曲线分依次为1(00356月03CO220(10,2a以15‘10,16)&Ho1010,8)Jd010,6)410,2e10203040温度/(102℃)19.(14分)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是存在形式最复杂的元素。实验室可用邻二氮菲()与下e+形成的红色配合物(如下图)测定铁的含量:N=2+○钨原子。碳原子(I)红色配合物中H、C、N、Fc四种元素的电负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2)邻二氨菲分子中C、N两种元素原子的杂化方式分别为高三化学第7页共8页

  • 2017年小升初语文课外阅读考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寄左省杜拾遗①岑参6500年以来,地球从未如此炎热,人类社会也从未面对过这般剧烈的升温。目前看,极端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天气不再是“极端”事件,自2021年开始,西欧和东亚的暴雨洪水,西伯利亚、东地中海沿岸的森晓随天仗①入,暮惹御香归。林大火都只是未来的预演。科研人员警告说,极端天气不仅是天灾,①。未来每一次白发悲花落,青云美鸟飞。极端天气是否会继续极具致命性和破坏性,掌握在人类手中。圣朝无阙事⑤,自觉谏书稀。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与极端天气“做斗争”,极寒、高温、暴雨、洪涝…早在宋朝时期中国[注]①左省,门下省。杜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②丹陛,皇官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就有关于台风的记载。宋《太御览》里有“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的说法,古人用了“怖惧”③曹,官署。限,阻隔,引申为分隔。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所在的宣政一词,②。一旦台风来了,会让许多地方几乎绝户,破坏力很大。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④天仗,仙仗,皇家的仪仗。⑤阙事,错失。开始的时候,③。比如,通过观察动物的某些敏感特性及反常举动来预测极端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气。到了18世纪,受益于经济发展和启蒙精神,现代气象学得以萌生,才逐渐改变应对极端天A“联步”有同行之意,首联写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一起上朝,但分署办公。气的这种原始手段,自然灾害概念随之出现,专业人员开始在救灾中发挥作用。B.颔联写早晨朝官随着天子威严的仪仗人朝,而到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家。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C.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不是为了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A“泥腿子专家”袁隆一生与稻田打交道,与杂交水稻打交道,付出了自己的心血。D.白发悲花落”写满头白发,春花凋落,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不饶人的感受。B.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与极端天气“做斗争”,抵御寒冷,抵抗高温,抗击洪水…16.有评论认为尾联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称颂和吹捧,你认可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说C.“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得罪了老百姓可不好。明。(6分)D,有些地方领导干部自以为是的“英明决策”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过15个字。(6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一,▲”两句阐释了“生”与“义”不能同时得四、写作(60分)到时如何取舍的问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国破家亡之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青少年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学和生活中遇到悲和身世飘零之苦。问题,就希望老师和家长帮忙解决。其实,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劳动和劳动精神都是很重(3)《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疑问的方式,对国家前途命运表达关切的两句是“▲,要的。▲”。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科学家的脑力劳动,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匠们的技艺施展,还是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都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都体现了劳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精神。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千千万万的劳动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劳动精神,辛勤付出,乐于奉献。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声名远扬的家庭深受世代相传的家训、家救和家风响应,不仅为国家和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以“践行劳动精神”为主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整个家族兴旺。题,写一篇文章。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对一个家庭来说非常重要,是子孙健康、茁壮成长的沃土。苏轼同他的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文化传奇。苏轼一生报国爱民,持节不屈,崇德800字。向善,虽屡遭贬谪,但①。“苏轼的这些优秀品质与他的家教和家风有着密切关系,这是②的。苏轼继承了曾祖父苏呆、祖父苏序的“秩危济困”,继承了父亲苏洵的“诗书传家”。苏轼与弟弟苏辙从小一起读书生活,成年后两人③,彼此支持,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也留下了许多佳话。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高一语文第7页(共8页)】0001A·JH·【高一语文第8页(共8页)】001A·JH·

  •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答案

    时当落日,冷风飕飕,诗人身披破裘,拄杖溪边,临风独立,无穷感慨都上心头。这是首联所描绘的境界。“杖白头”可见他的老病,“破裘不补”则表明他的贫穷落拓。颌联紧承上文,对自己真正心事做了表述。他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是因为秉性戆直,坚信前贤先哲的训誡,百折不回。“戆愚”,喻自己信道之笃,不为时俗所转移;“酷信”,则见守道之坚、之死靡他。此时南宋朝廷不思振作,官僚士子歌舞湖山,举国都在沉醉之中,诗人虽既老且病,却举世皆醉我独醒,先天下之忧而忧。读着这两联,我们仿佛看到了鹑衣麻鞋、白头拄杖、翘首北望的杜甫。陆游在这两联中所创造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和杜甫颇有相似之处。颈联转入对世事的描写,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这联意思是说,世衰道弊,天下行将大乱。诗人看到了“末俗陵迟”,看到了“斯文崩坏”,所以不禁生发对往事的回忆,不禁想起故人。然而,时光流逝,老成凋谢,如今有谁还在世?现在所看到的,只是些竖儒宵小,夏虫不可语冰,即使朝廷想有所作为,又能与谁共图大事呢?“嗟谁在”“空记当年”二语,透露出了无限的沉痛与感叹。19.【答案C【解题分析】“由独坐至酣眠”错,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深夜难寐、无法入睡到恍惚成眠,以致人梦思家。20.【答案】①“雪声偏傍竹”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雪落竹林的声音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从而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②颈联视听结合,先写破晓的号角声,再写将要燃尽的孤灯掉落碎灯花,通过一闻一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每点3分)【诗歌鉴赏】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蒙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雪声,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感到特别孤独凄清。“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五、六句写梦醒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由此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诗人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尾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21.【答案】D【解题分析】本诗没有运用比兴手法。22.【答案】①借景抒情。早已飘零的落叶堆满庭院,在深夜随风起舞,以凄清之景抒发诗人凄苦·46·【23·G3DY(新教材老高考)·语文·参考答案一必考一QG】

  • 2023届海南省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答案(三)

    切断前秦军逃归必经的渡口,前秦步兵、骑兵全部崩溃,争相跳入淮河,死亡的士兵有一万五千人。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马,水陆接续前进。前秦王苻坚与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远望,只见东晋军队阵列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流露出畏惧的神色。前秦军队逼近肥水列阵,晋兵无法渡过。谢玄派遣使者对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却临水列阵,这是打持久战的办法,不是想速战速决啊。如果移动军阵稍微退后,让晋兵能够渡河,来一决胜负,不是很好吗?”前秦各将领都说:“我军人多而敌军人少,不如阻拦住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是率军稍微退后,让他们渡过一半人马,我用铁骑兵突然冲杀他们,就没有不胜利的!”苻融也如此认为,于是指挥军队往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停不下来了。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兵渡河攻打前秦的军队。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要率领后退的士卒,但是战马倒地,他被晋兵杀死,于是前秦军队崩溃。谢玄等人乘胜追击,抵达青冈,前秦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士兵,遍布旷野,阻塞河流。那些逃跑的士兵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兵将到,昼夜不敢歇息,穿行草地,露宿野外,加上饥寒交迫,死亡的士兵有十分之七八。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退后,朱序在阵后大喊道:“秦兵大败了!”前秦部众于是狂奔乱逃。朱序趁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前秦王苻坚收拢逃散的兵众,等到到达洛阳时,部众有十多万人。13.【答案】A【解题分析】原文标点: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陛下令近臣就狱问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辄有动摇?被问者若翻,又惧遭其毒手。14.【答案】B【解题分析】吏部又称天官,兵部又称夏官15.【答案】0【解题分析】姚崇流泪不是因为担心武则天的身体,而是想到君臣情谊,颇为不舍。16.【答案】(1)过去周兴、来俊臣等人审理诏狱,朝臣们相继被牵连,他们都承认谋反之罪。(关键点:“推勘”“牵引”“承”)(2)我服侍武则天的时间很久,她在此时忽然离开,我的情感发自内心,不是能忍得住的。(关键点:“事”“辞违”“衷”)参考译文: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圣历初年,武则天对侍臣说:“过去周兴、来俊臣等人审理诏狱,朝臣们相继被牵连,他们都承认谋反之罪。最近周兴、来俊臣死后,再没听说有谋反的人了,这样看来以前被处死的人,能没有受冤枉的吗?”姚元崇回答说:“从垂拱以后,被审讯定罪而家破人亡的,都是冤屈极深被迫认罪而处死的。陛下虽然令近臣到狱中讯问,而近臣连自己也不能保全,又怎敢总是反对?被审问的人如果翻供不认,又怕遭到他们的毒手。从今以后,臣以微贱的身份以及一族百口担保现任的内外官员再没有谋反的人了。”武则天十分高兴地说:“以前·31·【23·G3DY(新教材老高考)·语文·参考答案一必考一QG】

  • 小升初语文考试知识点系统梳理

    第八套文言文阅读(一)1.【答案】A【解题分析】原文标点: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2.【答案C【解题分析】℃均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之后,分三道入海,故称三江。A绝交/断。B均为上表。D到东边/东边。3.【答案】B【解题分析】邓芝奉命到吴国后,没有顺利得到吴王的召见。当时吴王还犹豫不决,邓芝是通过上表才见到吴王的。4.【答案】(1)两国国君各自发扬德行,两国臣子各自尽忠君王,将领则擂起战鼓,那时我们两国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关键点:“茂”“枹鼓”“方”)(2)孙权有僭号篡逆之心已经很久了,我国之所以忽略他的薄情寡义,是希求掎角之援。(关键点:“僭逆”“衅情”“…者,…也”)参考译文:魏文帝黄初四年夏季四月癸已日,汉王(刘备)在永安去世。五月,太子刘禅即位。秋季八月,蜀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皇上年幼,刚即帝位,应当派遣重要使臣,再次申明与吴国和好的愿望。”诸葛亮说:“我已考虑很久,只是没有合适人选,现在找到了。”邓芝问:“此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您啊。”于是派遣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与吴国重建友好关系。冬季十月,邓芝到达吴国,当时吴王尚未和魏国断绝关系,所以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请求接见,说:“我这次来也是为吴国着想,不仅仅只为蜀国利益。”吴王这才接见邓芝,说:“孤确实愿与蜀国和好,但是恐怕蜀国君主年幼,国土狭小,势力不强,给魏国以可乘之机,无法保全自己。”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有四个州的地盘。大王是当世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豪杰。蜀国地势险要,防守坚固,吴国有三江之险。两国优势合在一起,像唇齿一样相依相辅,进可兼并天下,退可与魏国鼎足而立,这是非常自然的道理。假如大王归附魏国,魏国一定会进一步希望您朝拜,要求太子做人质,如果不服从,便以讨伐叛逆为借口,发动进攻,蜀国则顺流东下,趁机分取利益,这样的话,江南之地可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吴王沉默很久,说:“你说得很对。”于是和魏国断绝关系,只与蜀汉连和。魏文帝黄初五年夏季四月,吴王(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吴郡人张温到蜀汉聘问,从此吴、蜀两国信使往来不断。蜀汉再次派邓芝到吴国聘问,吴王对他说:“如果天下太,两国君主分而治之,不是很快乐的事吗?”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果兼并魏国之后,大王未能深刻认识天命,两国国君各自发扬德行,两国臣子各自年·2L·【23·G3DY(新教材老高考)·语文·参考答案一必考一QG】

  • 小升初语文备考考点:语音和字词义

    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世非患无臣,而患共非贤。陈、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实四海,安汉室;卫青、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点时秋千对小孩的作用力为210N霍去病,阳之私人也,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攘北狄,郡河西。惟其智伯为政,与韩原子、魏桓子宴于篮台。智伯戏康子而侮镜规。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育国闻之,谏日,”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日:“难将由我。我不两个圆锥内壁光滑,竖直放置在同一水面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乘我势也。为难,谁敢兴之1”对曰:“夫君子能新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多而人之君相,又弗备,日·不敢兴难,无乃不可4”鼎听。智伯请〔量相同的小球在两圆锥内壁等高处做匀速四【注】①胥靡一种罪刑的名称。②二命,指处于宠位和卑位。wn形y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刍)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日:“智伯好利而值,不与将伐我;水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句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日:“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之比为万:3雅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5:1FB.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不秉我势也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日:“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比为3:1tane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特轻北为1:1FA-rnihl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人无是德而居是贵人无以我尚而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C.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不秉我势也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日:“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4盘上放有质量为m的物块,用长度为厂的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己知物块与转盘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动时,绳子恰好拉直且拉力为零,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不秉我势也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防yw%Y下列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不秉我势也Ftmyarmur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悬人。自古昔以来,国之奚:什么。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fA.奚以明之哉圉:囚徒。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何失人之足患哉!B处隶图不足以为耻县:同“悬”悬殊祝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攘:侵犯。溜送节选自(通鉴沙穿缘棉物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了))力F=3mgmymw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谈潜出见二子力的角速度2@%p实攘北狄,郡河西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土A.3.A,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君子小人,阐明宠位不足为荣卑贱不足为/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耻,指出判别“荣”的标准在于心行善、志节美智伯/尽灭智氏之族疮色然停止转动,物块恰好绕轴运动B.作者认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自古以来就是这样B.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因为好名声靠自己取得,富贵贫穷的命运由老天安排。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C.作者认为论人要重视仁义而轻视权势,蔑视地位而称赞德义,因此君主担心所选人才不是一个国中最优秀的。C.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D.本文文约义丰,言简意赅,且多用整句,论证方法上有举例论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证、正反对比等,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D.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淡潜出见二子(1)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才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刘场丝重r加勇弘4多强字推等升2.绕以现扬色丝号的d认3以鳞使A.韩康子,晋国的臣子,韩地之主;后文魏桓子、赵襄子分别为(2)故苟有大美,可道于虽细行小瑕,是以为墨?记B.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魏地、赵地之主。做球认要a丝悦织部指曹农身兰0C.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候国中,在国君之下依次设卿、士、大于规模较大的邑。}页共8页鱼放永站银2夫,大夫有封地。/多·A10联盟2023届高三一轮复试卷:语文试题(十三)第3页共4页

  • ‹‹ 11287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