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2-2023学年度初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z物理考试试卷

    D.由Q=F·S对可知,由于5对不相等,所以两种情况下子弹和滑块间的水作用力不一样大,故D错误。6.B【解析】A、C为同轴转动,故0=0eA、B为皮带传动,故VA=VB根据可知Vi>Vc0,

  •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学业质量监测z物理考试试卷

    B以产小第7题图产,:第8题困,3,8.如图所示,用OA、OB两根轻绳将花盆悬挂于两竖直墙壁之间。开始时OB绳水,现保持0点位置不变,改变OB绳长使绳右端由B点缓慢上移至B'点,此时OB与OA之间的夹角日

  • 山西省朔州市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题z物理考试试卷

    知μ子的静止寿命为3.0×106s。地面能收到该源的μ子,则A.高速μ子的寿命大于3.0×106sB.高速u子的寿命等于3.0×106sC.μ子参考系下观察到离地距离大于6km钢球钢球D.u子参考系下观察到离地距离等于6km6.某同学用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两相同钢球所受向心力的比值为1:4,已知两钢球的运动半径相同,则实验中选取两个变速塔轮的半径之比为A.1:2B.2:1C.1:4D.4:17,光滑的水面上叠放有质量分别为m和的两木块,下方木块与一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相连,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墙上,如图所示.己知两木块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为使这两个木块组成的系统象一个整体一样地振动,系统的最大振幅为4.2f3fC.2fB.D3000000L3k2kEk8.一物体在恒定合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通过传感器记录下速度、时间、位置等实验数据,然后分别作出动能Ek随时间变化和动能Ek随位置变化的两个图线如图所示,但忘记标出横坐标。己知图甲中虚线的斜率为P,图乙中直线的斜率为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A.物体动能随位置变化的图线是图甲B.物体动能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是图乙C.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pD。物体在A点所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为卫09.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木星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时,称之为“木星冲日”,2022年9月27日出现了一次“木星冲日”。己知木星与地球几乎在同一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木星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5倍。则下一次的“木星冲日”时间在A.2023年B.2024年C.2033年D.2034年10.如图,质量为M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面上,木板的左端有一质量为m的木块,在木块上施加一水向右的恒力F,木块和木板由静止M开始运动,木块相对地面运动位移x后二者分离。777777777777777则下列哪些变化可使x增大A.仅增大恒力FB.仅增大木板的质量MC.仅增大木块的质量mD.仅减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高三期中物理试卷第2页共页

  • 山西省朔州市2022-2023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题z物理考试试卷

    3.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在该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体的递度大小可能为0B.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0C该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和加速度方向相同D,该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和加速度方向相反4.关于延力、弹力、奈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来面受到水杯向下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产生的B.由胡克定律可得:弹资的劲度系数与弹簧的弹力成正比,与形变量成反比C.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的正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D.运动的物休所受的摩擦力可能是济动庩擦力,也可能是静摩擦力5.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一!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v/(ms)A物体在4s内的均速度为0.5m/sB.物体在6s内的均速率为0.5m/sC,物体在4s末回到坐标原点D.物体在2s末加递度为06。“新冠肺炎”的易传染性让每一个接触到病迷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波感染的对象,因此在一些易传播的环境中启用机器人咎代人工操作,就可以打效防控病游传播,例如无人机“小哥”在狡情期间就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外卖.如图甲所示.某同学正用湿控器指探一架无人机模拟送外卖t=0时物体的速度向上,且为1m/s,取竖宜向上为正方向,无人机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八ms)A在0一】s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物体在1s末的速度为3m/sC.1s末物体开始向下运动D.0~3s内.3s末物体离地而最远印7.生活在背藏高原的胡秃蓝,以动物版骨为主要食物,由于无法直接吞下巨大的牛骨,聪明的胡秃篮会叼起牛骨飞到山谷的上空,然后将牛骨从近百米的高空释放,高速运动的牛骨落到石头上棉成小块然后被吞食.设某次胡秃既将牛骨从高空由静止释放,牛骨落到石头上时的速度达到了40m/s.若不考虑空气阳力及其他作用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骨下落高度为100mB.牛骨下落到总高度一半时的速度大小为20m/sC.牛骨落到石头上前最后1s内的下落高度为35mD.牛骨下落级后1s内的位移为第1s内位移的16倍【高一11月份期中检测·物理第2页(共6页)】

  • 2024届名师原创分科模拟 新S4(三)生物试题及答案

    C抗体也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说明该受体不具有特异性D.临床上可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答案】C【解析】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由于抗体能与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减少;抗体能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该受体有特异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突触间隙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不被分解,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产生兴奋,从而治疗重症肌无力。3.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②食物泡③④N。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毒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决定簇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答案】C【解析】吞噬细胞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图中显示的是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由图分析可知③是溶酶体,其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决定簇;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或糖蛋白)。4.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这一过程必须有特定的抗原来参与B这一过程只发生了细胞分裂,没有细胞分化C,这一过程使某些细胞对特定的抗原产生了记忆D.这一过程使某些细胞产生了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答案】B【解析】体液免疫要有特定的抗原刺激机体才能产生;体液免疫中有细胞分裂,也有细胞分化,如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体液免疫中记忆B细胞会对已接触的抗原产生记忆;体液免疫中某些细胞会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如浆细胞会产生抗体。5.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a.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所示);光一光胚芽鞘尖端光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上端@②③④⑤⑥b,去胚芽鞘尖端,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c.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使形态学上端在下方,做与b同样的实验三个实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分析接受块①~⑥的成分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51·

  • 2024届名师原创分科模拟(二)ZS4生物试题及答案

    (4)科学家发现,突触小体在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其突触后膜也能用微电极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相近的微小电位,请推测突触后膜出现这种电位变化的可能原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快,请提出一个测量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简单思路:【答案】(1)0(2)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3)抑制①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②阴影刺激③未见逃跑行为④无阴影刺激⑤迅速逃跑躲避(4)单个(少量)突触小泡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造成的在一根神经纤维上,测量两个微电极之间的距离和在一侧刺激时两电极先后检测到兴奋的时间差,并计算【解析】(1)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从突触前膜释放,穿过0层生物膜。(2)对比图2中两曲线可知,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据此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3)当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时,会导致CI内流,从而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使神经元处于抑制状态;根据题干信息“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时,会导致N+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当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时,会导致CI内流使所在神经元抑制”,为进一步证实VTA区GABA能神经元激活是诱发小鼠逃跑行为的必要条件,所以自变量是VTA区GABA能神经元是否被激活,因变量是小鼠是否出现逃跑行为。所以实验组一的实验动物选择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用黄光、阴影刺激,使其处于抑制状态,小鼠不出现逃跑行为;而实验组二选择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用蓝光、无阴影刺激,小鼠出现迅速逃跑躲避的行为。(4)突触小体在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其突触后膜也能用微电极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相近的微小电位,其原因是单个(少量)突触小泡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造成的。测量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简单思路:在一根神经纤维上,测量两个微电极之间的距离和在一侧刺激时两电极先后检测到兴奋的时间差,并计算。16.(16分)刺激因子(GCSF)引起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兴奋后释放CGRP,CGRP能促使造血干细胞(HSC)从骨髓迁移至血液(HSC动员)。据图回答相关问题:G-CSF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刺激CGRP⑧受体HSC动员血管(1)GCSF刺激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引起,从而产生电位,进而释放CGRP,作用于HSC细胞膜上的,促进HSC迁移至血管中。(2)为了验证图示血液中HSC数量增多的机制,研究人员用RTX药剂使小鼠的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失活,未处理的小鼠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及检测结果如表。组别注射物质CGRP相对量血液中HSC的相对量RTX组1生理盐水0RTX组2生理盐水十CGRP610X对照组1生理盐水610对照组2生理盐水十CGRP20表中实验结果支持了图中的过程,请完善表格,物质X为对照组2的血液中HSC的相对量最高的原因是(3)辣椒素可作用于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科学家发现给小鼠喂食了含有辣椒素的食物后,小鼠血液中造血干细胞(HSC)数量明显增多。为探究辣椒素能否增强由G-CSF刺激引起的HSC动员。请从以下两方面完善实验思路。·43

  • 2024届名师原创分科模拟 新S4(六)生物试题及答案

    个体含有的所有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Y岛上的S鸟与X岛上的S鸟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存在生殖隔离。5.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几百万年里,大熊猫由食肉逐渐进化为食竹子为主。有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处于遗传衡状态,其中D基因频率为80%,d基因频率为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大熊猫种群内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若等位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大熊猫种群中Dd个体占32%C.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食性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有关D,D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基因频率,因此,D控制的性状总是更适应环境【答案】D【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该大熊猫种群内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种群中D的基因频率为80%,d的基因频率为20%,则Dd=80%X20%×2=32%,由此可知,该大熊猫种群中Dd个体占3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故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食性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有关;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D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环境,但并不是总能更适应环境,比如环境骤变后,可能是d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6.植物化学性防卫与植食性动物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如表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次序植物反应动物反应1毒素1合成与积累所有物种回避2毒素1继续合成少数物种适应,大多数物种回避3在有限的捕食压力下存活毒素1成为适应物种的觅食诱食剂4大多数物种适应,引起觅食压力5毒素2合成与积累所有物种回避6继续合成毒素1和毒素2少数物种适应,大多数物种回避A.植物毒素的合成与积累对植食性动物起选择作用B.动物的取食诱导植物产生了合成新型毒素的基因C.适应毒素的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D.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答案】B【解析】植物毒素的合成与积累对植食性动物起选择作用,不适应毒素的动物被淘汰,适应的动物会存活下来;根据表格分析可知,毒素是植物细胞本来就产生的,不是动物的取食诱导产生的,动物对植物产生的毒素产生了适应性;不适应毒素的动物被淘汰,则适应毒素的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动物对植物产生的毒素不断地产生适应性,因此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7.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黑色)和s(浅色)控制。某地区原植物的树干多呈浅色,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占10%,Ss占20%,ss占70%。后来煤烟将树干熏成了黑色,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关于该种群在今后的2~10年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2年S的基因频率和Ss的基因型频率都约为22.9%B.树干变黑前后该地区桦尺蠖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C树干变黑影响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死亡率,但不影响其出生率D,在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第2年S的基因频率和Ss的基因型频率都约为22.9%;树千变黑,环境条件改变,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发生改变;树干变黑,浅色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因此既影响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死亡率,也影响出生率;在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8.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存在多种达尔文雀,这些雀的喙形有很大差异,如捕食仙人掌和树枝的树雀具有凿子状的尖喙,植食雀具有粗壮的短喙。除植食雀外,其他的达尔文雀还捕食昆虫。达尔文雀是由同一种相似的大陆种进化而来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34·

  • 2024届名师原创分科模拟 新S4(五)生物试题及答案

    (3)为探究该抗病突变是原来的E基因突变,还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新基因突变,用该突变体与原有的低产抗病水稻杂交,观察子一代表现型。①若该抗病突变是原来的E基因突变,则突变后的个体基因型为ee,与原有的低产抗病(ee)水稻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ee,全为抗病。②若该抗病突变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新基因突变,设为H、h,则EEhh XeeHH→EeHh,子代全为易感病。

  • 2024届名师原创分科模拟(五)ZS4生物试题及答案

    9图甲所示为基因表达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mRNA核DNA2ORNA旦蛋白质②⑤、体甲乙A.图甲所示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表达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B.红霉素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C.图甲所示过程为图乙中的①②③过程D.图乙中①②④⑤过程都有氢键及磷酸二酯键的形成【答案】D【解析】图甲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属于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而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红霉素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影响基因的翻译过程;图乙中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④是RNA的复制,⑤是逆转录过程,图甲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即转录和翻译,为图乙中的②③过程;图乙中①为DNA复制过程合成DNA,②为转录过程合成RNA,③为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④为RNA复制过程合成RNA,⑤为逆转录过程合成DNA,可见图乙中①②④⑤过程都有氢键及磷酸二酯键的形成。I0.新冠病毒由内部RNA和外部包膜(含有蛋白质)组成。该病毒RNA的复制要在自身特有的RNA聚合酶(RdRp)催化下完成,人体细胞内不具有这种酶。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是一类能与RdRp结合,竞争性参与合成RNA的核苷酸类似物,可扰乱病毒RNA的合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包膜中的蛋白质都是在病毒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新冠病毒的RNA聚合酶可以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C.若该药物也能与人体的RNA聚合酶结合,则副作用较大D,该药物参与病毒RNA合成时,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C【解析】病毒包膜中的蛋白质都是在病毒的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新冠病毒的RNA聚合酶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若该药物也能与人体的RNA聚合酶结合,那就会影响人体细胞中的RNA的合成即转录过程,则副作用较大;该药物参与病毒RNA合成时,同样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1.多数氨基酸都有多个密码子,这一现象称作密码子的简并,例如编码丝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UCU、UCC、UCA、UCG、AGU和AGC,编码苏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CU、ACC、ACA和ACG。若编码丝氨酸的部分密码子的第1位碱基替换后,编码的丝氨酸可替换为苏氨酸,由于这2种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很接近,对翻译出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几乎无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密码子的简并可增强基因突变的容错性,同时也可保证翻译的速度B.若编码苏氨酸的密码子有2处碱基被替换,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改变C.编码丝氨酸的第1位碱基U替换为A后,编码的丝氨酸替换为苏氨酸D,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理化性质很接近,有可能与其R基的结构相似有关【答案】B【解析】基因突变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从而使转录形成的mRNA上密码子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编码的氨基酸不变,增强了基因突变的容错性,同时也可保证翻译的速度;编码丝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UCU、UCC、UCA、UCG、AGU和AGC,编码苏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CU、ACC、ACA和ACG,由此可知,编码丝氨酸的第1位碱基U替换为A后,编码的丝氨酸替换为苏氨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HR一C一COOH,不同的氨基酸具有不同的R基,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理化性质很接近,有可能与其R基的结构相似NH,有关。·17·

  • 2024届名师原创分科模拟 新S4(四)生物试题及答案

    2022一2023学年度高三一轮复周测卷(十二)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复制(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9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带题目为能力提升题,分值不计入总分。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内,并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分子中,使R型细菌转化成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转化过程在小鼠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B.上述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S型细菌的DNA片段在R型细菌中表达的产物是多糖D.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中DNA的嘌呤碱基所占比例不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有两个,一个是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另一个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故上述转化过程在小鼠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S型细菌DNA整合到R型细菌DNA上,所以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蛋白质,多糖不是蛋白质;DNA是双链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嘌呤碱基所占比例不变。2.根据S型肺炎双球菌荚膜多糖的差异,将S型细菌分为SI、SⅡ、SⅢ等类型。不同类型的S型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后失去荚膜,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细菌(RI、RⅡ、RⅢ等)。S型细菌的荚膜能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R型细菌只可恢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细菌。将加热杀死的甲菌破碎后,获得提取物→对提取物进行不同酶处理→加入乙菌培养基中培养→检测子代细菌(丙)的类型。下列实验思路与结果预期,能说明细菌发生转化而未发生基因突变的一组是A.甲为RⅡ,乙为SⅢ,丙为SⅢ、RⅡB.甲为SⅢ,乙为RⅡ,丙为SⅢ、RⅡC.甲为SⅢ,乙为RⅡ,丙为RⅢ、RⅡD.甲为SⅢ,乙为RⅢ,丙为SⅢl、RⅢ【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分析,RⅡ的DNA不能进入SⅢ中,不会导致SⅢ突变为RⅡ;SⅢ的DNA经过处理后,可被RⅡ吸收,将部分RⅡ转化为SⅡ,不能转化为SⅢ;SⅢ的DNA经过处理后,可被RⅡ吸收,将部分RⅡ转化为SⅡ,但不会获得RⅢ;SⅢ的DNA经过处理后,可被RⅢ吸收,将部分RⅢ转化为SⅢ。3如图表示某种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的生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RNA链RNA链DNA链核糖核苷酸DNA链DNA链X酶X酶A.由上图可知X酶的功能特点没有专一性B.X酶可催化RNA分子水解和DNA链的合成C.图中核酸分子水解最多产生5种碱基和5种核苷酸D.图中所示过程所需的模板和原料均来自人体细胞【答案】B【解析】X酶为逆转录酶,具有专一性;据图分析,X酶可催化RNA分子水解和以DNA链为模板合成DNA的DNA复制过程;图中核酸包括DNA和RNA2种,其水解最多产生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图中以RNA为模板逆转录为DNA时,模板由病毒提供,而原料来自人体细胞。。8·

  • ‹‹ 11224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