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

    9.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籍,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俗新风尚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10,1272年,元帝国于岭北行省设和林宣慰司,由中书省直辖,并在此后的22年间,向岭北行省调入大批汉军、南宋降军、南人及蒙古军民,给予耕牛、农具,于怯鹿难、杭海、五条河、和林等地屯种。这些措施(A.表明元朝内部胡汉矛盾不可调和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莫定了今天中国北部疆域基础D.属于典型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11.以李费、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责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A.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B.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C.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D.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相吻合12.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差异是因为(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13.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中规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的变化主要是基于(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14.分析下面两幅图表,图中数据反映的现象导致了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年份1840184318441845货值524198145618023036192394827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年份184318451853出口量17871322062894第2页扫描全能王创建

  •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素养形成期末调研测试(D套)历史

    2023高三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命题教师:苏红注意事项:(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文字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动。西周时期,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权和对文字的解释权,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周天子旨在()A.确立君主集权B.强化祭祀活动C.构建政治认同D.统一全国文字2.唐代先后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这一过程反映了()A·唐代民族政策照搬汉朝B.唐朝中央政府的边疆管理日益稳固C。先进文明吸引力是和亲不断的根源D.王朝兴衰制约民族关系3.《宋史》等官方资料显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每户家庭的均人口数都低的出奇。其中数字最高的是天圣元年(1023年),每户均人口数是2.57:最低的是元丰三年(1080年),竞然只有1.42。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代()A.人口出生率偏低B.社会矛盾异常尖锐C.主要统计赋役人口D.对户籍管理的松弛4.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政务决策服从于君主B,宦官通过票拟掌握事权C.阁臣权力等同于宰相D.皇帝怠政削弱君主专制第1页共8页

  •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

    20,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议会同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之间、议会内部革中央、中央局和省委三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大规模的权力“下放一回收”的循环。命力量与反革命保守势力之间、议会上下院之间及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冲突或斗改苹开放后,中夹与地方关系改革与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8一1992争。这样复杂的冲突或斗争得以解决的主要方式是年)和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至今),中央与地方关系各自在政治、经济、立法等方面的职A.暴力斗争B.政治妥协责权限易于界定,更加清晰。C.宪法制定D.两党制度一摘编自夏天《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研究》21.普朗克说:“为了设法使基本作用量子适合于古典理论,我徒劳地进行了许多年的工作,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两种关系模式,并分析费了很大精力,结果是枉费心血。现在我才认识到,基本作用量子在物理学理论中所起的两种模式的积极作用。(6分)作用。”这反映出A.牛顿力学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B.经典力学为普朗克研究提供借鉴C.普朗克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D.量子理论未得到科学界普遍认同22.列宁曾总结:“农民今天的情况,已经使我们不必再担心他们会有什么反对我们的举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央与地方关系出现的变化,并说明了。…我们已经使我国农民满意了,使工业和商业都活跃起来了。”列宁这一论述强变化的原因。(7分)调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B.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成效C.工业化建设开展的必要性D.对小农经济改造的影响23.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咨文,承认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遇到了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但美国要“巧妙地利用各种力量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的矛盾,使它们相互制约,以维持全球均势,从而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态度转变主材料一从18世纪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开始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自18世要是因为纪开始出现的粮食状况好转相一致,欧洲开始出现了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这依然是以西A.苏联加强对美国的攻势B.美国放弃世界霸权政策北欧为先头。增加的人口与18世纪城市的发展、与此相连的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多样化这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冷战”削弱了美国国力些社会条件是相适应的。迎来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英国领先于他国,率先走上了工业化24.据统计,2000年世界贸易额达到62731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2.3%。1999年世界贸易的道路。额增长率为5.6%,2000年为12.7%。2004年第一季度的世界出口贸易额比2003年同期一摘编自[日]森谷公俊等著《兴亡的世界史》增长了19.8%,比2003年第四季度增长的18%有所加速。这-统计说明材料二布罗代尔说:“十八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在英国发端或崛起的工业革命是个极其A.区域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B.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复杂的过程。工业革命可说是若干世纪前早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但它不断获C.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期”D.两极格局瓦解使世界贸易额下降得新生,至今还始终在我们周围徘徊。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未来的时代仍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30题为将长期属于它。”这段话无疑表达了历史学家们的共识。英国的领先地位是在欧洲各地几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个世纪的技术创造的积累中实现的。(一)必考题:共37分。一摘编自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发端于18世纪英国的有利条件。(6分)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给予地方政府独立行使政权的权力。秦朝建立后,地方行使政权要得到中央首肯,并接受中央监督。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以豪族大土地占有为基础的方镇都督分权,由此出现大分裂。隋唐增强了中央政府处理地方事务的力度与效率。宋初,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导致“积贫积弱”。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央政府部分直接延伸向地方政府。明清进一步加强中央权力。(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6分)一摘编自孙萍、白路路《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系历史演变》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和地方关系基本上是战时军事管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1956年,中央各部门近900个企事业单位下放到了省市区。1959年上半年,中央开始调整收权。161年《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千暂行规定》指出:“经济管理的大权应集中到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历史试题第6页(共8页)

  • 山西省孝义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制度建设,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1931年11月,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这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战时期,在抗日根据地设边区政府和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这些措施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战争时期,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分)(1)背景:传统官制的弊端;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党分肥制的弊端;启蒙思想的传播;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大学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任答5点得5分)(2)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任答3点得3分)分析:积极①规范了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②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③促进国家治理水的提高。消极①容易滋生官僚气和僵化现象。②文官人数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③文官层次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4分)第8页共6页

  • 2024届贵州省高三年级入学考试(24-11C)历史

    【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事件是东南互保事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说明地方对于中央命令不予采纳,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C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A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并不是脱离清政府而独立,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D错误。【点睛】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17.“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困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题中诠释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名称的变化,从材料中的国家和民族…具体化…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增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感,更珈强化了困家的政治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题中国家名称有很大变化,故A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材料重在解释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并未强调政治观念的形成,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18.有学者认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几千年历史是黑暗的皇权专制的历史”“国民性需要改造”“个人解放”“民主科学”等“母题”已经建构,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将其“扩大化”为一场社会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A.维新变法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B.五四运动植根于思想启蒙的传承C.辛亥革命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D.新文化运动缺乏理论创新的动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就己经出现思想启蒙现象,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其扩大化为一场社会运动,这说明五四运动植根于思想启蒙的传承,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

  • 河南省2024届高三年级8月入学考试历史

    C.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实施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2.如图所示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发往地方作战部队的电文。据电文内容可知,当时()你们应利用湘鄂敌人指挥上的不统一,与何键部队的疲惫,于敌人离开堡垒前进时,集结红军主力,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地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之…你们主要活动地区,是湘西及鄂西,次是川黔带。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A.北伐战争如火如茶B.战略转移正在进行C.民族矛盾成为主流D.武汉解放迫在眉睫23.“..…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影响其出现的关键因素是()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4.恩格斯在1883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恩格斯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A.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B.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C.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25.列宁说:"二a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C.-.A.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颁布了《土地法令》并且实施了新经济政策C.以余粮收集制取代了粮食税制度D.引导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行农业集体化26.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延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拓展了民间外交的新空间C.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封锁和孤立D.旨在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27.1984年,邓小会见香港人士时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意

  • 河南省2024届高三年级八月名校联合考试历史考试试卷答案

    培优联盟2022秋季联赛高二历史参考答案235689101112CBDACDDBBC131415161718192021222324CBADCDBAACAB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C【解析】考查中华文明起源。材料出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关于现代人类起源的“非洲起源说”也是建立在一系列考古发掘和研究基础上,并非没有事实依据的空穴之风,排除A项。大量考古研究成果和科学分析表明,各大洲的人类起源存在相当大的关联性,如考古学家和科学家对非洲、欧洲、亚洲部分地区的古人类化石研究发现,这些古人类存在特有的遗传标记,排除B项。我国考古成果显示,中国大地上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现代人类(晚期智人)的化石以及发掘的石器、骨器等工具表明,存在非常明显的连续进化,根本没有出现过由于人类灭绝而导致的文化中断,这说明中国古人类起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故C项正确。D项说法完全错误,排除。2.【答案】B【解析】考查先秦政治制度。材料出自《礼记》。《礼记》为汉代人所编,但所记载的礼乐制度却为周公所创立,排除A项。“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合同,材料所言的主要强调社会需要秩序,也需要和谐,因此,“礼”和“乐”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是礼乐文明的精髓,也体现了古人治国理政的理想追求,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华夏认同观念,也没有反映出百家争鸣和思想杂成,排除C、D项。3.【答案】D【解析】考查汉代政治。材料出自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汉政权建立后,“汉承秦制”,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汉初无论因功分封异姓王,还是后来因亲分封同姓王,各诸侯王都尾大势强,形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排除B项;先分封异姓王后分封同姓王,都体现了汉初干弱枝强的局面,反映了国家无力直接控制地方,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故D项正确。“与民休息”政策主要体现在民生上,排除C项。4.【答案】A【解析】考查魏晋时期思想文化。材料出自郭建龙《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由材料可知,作者指出汉代儒学的繁琐和僵化,已无法满足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这必然导致魏晋时期知识分子们思辨和质疑,要求人们从“什么都不相信”出发,恢复人的思考能力,用自己的理性和逻辑,去寻求应该相信什么,这种态度就是玄学,故A项正确。隋朝时期儒学家们提出了“三教合归儒”,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玄学的兴起与道家思想有关,排除D项。5.【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赋税制度。材料出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由材料可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是指课税的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是指征税以贫富为主,“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是指一年征税分为夏秋两季征税,“量出以制入”是指征税的原则,这条规定可以说是创中国预算原则之先,故C项正

  • 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考试试卷答案

    江西智学联盟体2024届高二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序号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BDDCBCD1.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春秋战国的时代变革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礼乐和宗法制度渐趋崩溃,新的绝对权威还未形成,社会氛围较为宽松自由,体现在社会文化领域,也影响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故B项正确。青铜俦造水、统治者的个人偏好非主要原因,故A、C两项错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对社会的影响力仍存,故D项错误。2.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由材料可知,学者认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获得独尊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乃“事势所必至”,结合所学可知,“事势”是指加强专制集权的现实政治需要,故A项正确。儒学复兴运动出现于唐宋,故B项错误;该学者认为“儒术之兴”,“汉武特适逢其会耳”,汉武帝本身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汉初治国思想是黄老之学,故D项错误。3.A【解析】朝议制度是指,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主遇到难断之事,君主便会召集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仍归君主所有。使君主可以听取更合理的方案,减少失误,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因此有利于推动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故A项正确。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但不能避免,说法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权利之间的衡与制约,故排除C项;朝议制度是君主召集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权仍归君主所有,因此并没有阻碍专制皇权的加强。故排除D项。4.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市民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为迎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商业化的民间书坊出版了更多通俗、普及读物,故C项正确。出版物的内容、风格与种类的变化与印刷效率提升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业化出版风潮中通俗读物的增加,与科举制度带来的尚学风气无关,故B项错误;明清专制集权达到顶峰,思想文化专制加强,但与题目所示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5.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中西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在于“人民复无自治力”,即启蒙国民是改变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础,故B项正确。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D项错误。第1页共7页

  • 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23-CZ261b)历史考试试卷答案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材料二表5部分欧洲国家的成人识字率(百分比)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国家1850年1900年苏格兰8094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2分。)25.(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格兰和威尔士67—7096材料一所谓“内”,指的是中央政府或中央政权。所谓“外”指的是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分权。法国55—6083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内轻外重”,反之则为“内重外轻”。内轻外普鲁士8088重可能引发割据分裂局面,促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的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灭国的危险,这意大利20—2552是宋、明两朝的结果。因此,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轻重相雏,也就是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西班牙2528使地方有适度的分权…轻重相雏是一种不稳定的衡状态…因此历史总是循环不已,周表6部分欧洲国家的小学入学率(每万人)而复始。一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国家1830年1850年1900年材料二表4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地郡县分布的变迁德国170016001576西汉西晋隋代唐前期英国90010451407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2县会稽等5郡57县会稽等7郡43县苏州等13州74县法国7009301412江西豫章郡19县豫章等6郡58县豫章等7郡19县洪州等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建安、晋安2郡14县建安郡、临川半郡5县福州等5州28县西班牙4006631038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意大利300463(1860)881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行政区划的变革从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整县改市,撤-以上材料均出自(美)龙多·卡梅伦等著《世界经济简史》县设区到以乡建镇,走的是一条通过城乡整合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提高行政(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欧洲国民经济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样的估值受到质效率的道路。但变革的期望绩效与实际绩效存在一定差距,变革的经验和教训并存。疑的原因。(6分)一摘编自杜蓓蕾《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研究》(2)能否根据材料二论证材料一?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种演变(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历史研究中收集史料时需注意哪些问题。(7分)趋势的根本因素。(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地郡县变迁的特点及其原因。(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主要因素。(6分)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外交以革命为视角,基本诉求是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核心观念是独立自主与和,外交政策的基石是和共处五项原则。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26.(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转以发展为视角,外交工作紧密配合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中国材料一图5为一欧洲学者估算的19世纪的欧洲国民生产总值,但这样的估值在细节上受对世界的看法发生重大变化,做出和与发展的新判断,对独立自主的和外交政策做了新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诠释,致力于建立均衡的对外关系。中国成为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谋求以渐进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改进,决心走和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兴980大国。面对新挑战,中国的外交观念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一摘编自章百家《新中国成长历程中外交观念的变迁一从革命的、民族的视角到发760000展的、全球的视野》403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闸述。(要183018401850186018701880189019001910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图5欧洲国民生产总值指数(1899一1900年为100)命题:铜陵实验高级中学钱要武审题:东至二中柳友权金寨一中刘霁制卷:等高教育第5页(共6页)命题:铜陵实验高级中学钱要武审题:东至二中柳友权金寨一中刘霁制卷:等高教育第6页(共6页)

  •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试卷答案

    A.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B.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C.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D.文化交流具有单一性5.16至17世纪初,新兴的欧洲强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处于贸易逆差,而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西方学者称为“丝一银”对流。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D.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得到发展6.奔沂在奏折中说:“白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要趁洋人乐于帮助,实力讲求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尽窥其中奥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洋人的态度,当以中国的强弱为转移。”山此可知,弈沂的说法()A.使中国开始了獬西方B.旨在宣扬维新救国C.体现了民主科学理念D.意图实现富国强兵7.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雅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中折发展B.“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C.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传统自然经济仍然居于主导地位8.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政策调整()八,代表根据地的全体民众意志B.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做了准备D.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社会动员9.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这反映出()A.当时国民政府忽视现代化军事工业B.军事现代化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C.中国共产党探索巩固农村革命政权D.民族危机客观上有利于军现代化10.1978年后,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诈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2023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一)·历史第2负(共6负)】

  • ‹‹ 11210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