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贵州省高三年级入学考试(24-11C)历史试卷 答案(更新中)

    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工牛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速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阿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一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材科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英及。朱元璋曾有迂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抱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一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答案】(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致原因:吴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2)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阅读归纳能力。第一小问特征,通过材料我们可知唐建都于长安,但是又营建东都洛阳,五代时期后唐定都洛阳,其余各代都在开封,北宋也选择开封。由此可以得出都城有逐步东移的趋势。另外所有都城都在北方。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全国的经济、军事中心。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中可知唐皇帝常居洛阳是因为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众多,粮食缺乏。而洛阳开封紧邻运河位置优越,便于从南方运送粮食等物资。那么说明经济的重心已经逐渐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战乱较多以及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也是都城迁移的重要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叙述能力。首先应该理清头绪。评价迁都问题应该先考虑为什么要迁都?第二要

  • 河南省2024届高三年级8月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答案(更新中)

    在于秦国文化的落后,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答案】C【解析】从表中所列“为不善”罪状的表现来看,主要是危及国家和君主统治的罪行,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立法注重维护君臣关系和等级秩序,故选C项;表中所列的主要罪状并未体现出该时期的立法关注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立法强调礼与法的紧密结合,也就意味着体现出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D两项。9.【答案】D【解析】根据“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选署不等行为”可得出该官职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刺史的设置与提升尚书令无关,排除A项;B项是推恩令,排除;知州是宋代的官职,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初,军功出身的功臣掌握政权,从汉文帝开始,军功阶层出身的公卿守相占比在不断地下降,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治的需要使得国家改变选官的标准,由以军功为主要选官依据到以德才为选官依据,故选C项。由图表可知,这种变化从汉文帝时期开始,当时王国威胁并没有解除,对外战争也没有减少,儒学地位还没有上升,故排除A、B、D三项。11.【答案】B【解析】西汉时期经济治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垄断,实行高度的经济集权,垄断市场,重农抑商,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封建社会时期不是法律至上,排除A项;抑制工商是经济集权的一部分,不是最大特点,排除C项;市场调节与重视商品经济相关,与西汉经济手段相反,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希望控制史学的书写内容和发展方向,利用政权力量把史学纳入到为政治服务的轨道,此后的《汉书》则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对政权歌功颂德,这都反映出史学逐渐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3.【答案】A【解析】从图表可以看出,中国在这一阶段走过了统一一分裂一统一的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民族交融也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但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南北政权的对峙是暂时的,统一才是趋势,排除C项;政权的更迭是一种现象,是暂时的,不是趋势,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争取民心,证明其政权的正统性,自称汉人后裔,壮大声势,本质上是【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暑假检测历史

    沈阳二中2022一2023学年度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高三(23届)历史试题命题人:高三备课组审校人:高三备课组说明:1.测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1卷(7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题2.5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文献中,禹的事迹十分简单,主要是治水与疆理土地,和稷同为“农稼之祖”。东周时期,禹成为治洪水的远古圣王同时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称颂禹“既是一位远古圣王,还是一位远古圣臣”。这说明A.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B.典型人物塑造桃刻着时代的印记C.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D.经济模式的变化影响价值观建构2.商代甲骨文中有“人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其自东米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A.白然灾害频繁发生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注重科技的实用性D.农业作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3.《尚书·禹贡》是战国时期托名大禹的一篇地理著作。文巾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如图)并分成九个等级缠州上上,徐州上中,青州上下,豫州中上,冀州中中,究州中下,梁州下上,荆州下中,扬州下下。据此分析,《尚书·禹贡》对以下哪种说法的史料价值最大州斑州州州州图1

  • 安徽省淮北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绿色发展质量均衡检测历史

    河北省2023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1236791012131415答案ADDBBD1.A【解析】据材料孔子强调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即推行礼制需要自觉性;而荀子主张“隆礼”主张以法入礼,由此可知荀子强调礼的社会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推行礼制的强制性。这一变化体现了儒者对于社会礼崩乐坏社会现实的进一步认识,故选A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荀子思想属于百家争鸣的表现,故排除B、C项;孔子的思想,主张恢复礼乐制度,而荀子的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主张重建礼乐制度,故排除D项。2.C【解析】据材料“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宜帝下诏”“以彰有德”,由此可知君主十分重视刺史在地方的政绩,而西汉刺史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督。君主对刺史的重视,代表了朝廷对澄清地方吏治的注重。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开创了刺史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君主对刺史的提拔与特殊的待遇,没有体现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B项;隋唐以前,属官由地方长官自己任用,排除D项。3.C【解析】据材料“出现了大量受西域文化影响的装饰”“长沙窑的这些瓷器在西域大受欢迎”,可知唐代长沙窑椰枣纹,迎合了西域市场的需求,故选C项。瓷器成为了中华文明新的象征,是在宋元时期,故排除A项;丝绸是陆上丝路的主要物品,故排除B项;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主要财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4.D【解析】据材料“徒知而不行”“多阙于践履”“既致知,又须力行”,可知朱熹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故选D项。蔑视教条与权威是李贽的思想,且本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唤醒内心的良知真理,属于心学的内容,故排除B项;捍卫道学家尊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5.A【解析】材料“劝诱德业,纠绳惫过,所以风励流俗,维持世教”,体现出会馆注重商业道德;材料“明其约,释其疑,主客交孚,民物允赖”,体现出会馆注重商业规范,故选A项。会馆只是民间组织,不能代表政府,故排除B项:会馆重视义利兼顾的原则,故排除C项;致力于推动商帮的兴盛在材料中没有展现,故排除D项。6.B【解析】据材料“都是劣质机器,根本不能运转”,体现出洋务企业官督商办,重大决策都是由政府官员做出决定,而不是企业专门经营者,这具有一定的封建性特征,故选B项。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并非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本材料展现的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非借鉴优秀的经验,故排除C项;本材料强调洋务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材料并未体现受到外资企业的挤压,故排除D项。7.C【解析】据材料“排列队伍游行中国街衢”“时最不喜欢谈革命者,至今连声诺诺”“以隶籍为荣”,体现出武昌起义胜利后产生的积极影响一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权利,表述绝对,故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之一就是缺乏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故排除B项;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并非材料的主旨,故排除D项。8.D【解析】据材料“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深陷在敌后战场”“为救死计,被迫着同时挑起这两个战场在肩上”,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游击战争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选D项。中国战场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表述正确,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抗战初期的主战场是正面战场,故排除B项;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并非材料的主旨,故排除C项。9.C【解析】据材料“把资本家当作真正的财富,重视工商业”“资本家有现代文化”,再结合材料时间,正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故选C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一1952年,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时间,三大改造已经基本结束,故排除B项;1959一1961年,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时间不对应,故排除D项。10.B【解析】从材料的时间上,从国家的法治建设方面以及党的政策发展历程,都涉及到了民族区域自治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 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八月联考历史

    高一年级2022~2023学年10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中有了大型墓葬和小型墓葬的区分,随葬物品多少也有不同,说明这一时期私有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已经出现,故选A项。生产力发展水较高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手工业技术相比较,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王权,排除D项。2.【答案】B【解析】“建邦”及分封诸侯,建立邦国,诸侯王会封国内拥有较大自主权,而且可以世袭,故B项正确。分封制造成了权力的分散,不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错误;分封制虽然以亲族为主体,但也有功臣等,血缘不是唯一依据,C项错误;D项表述是西周王权统治的特点,与分封制无关,排除。3.【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周天子以‘天命’作为利器迫使楚国最终退兵”可知,春秋时期,“君权神授”观念尚存,周天子仍具有一定的权威,故B项正确。A项中“恢复”、C项中“尊崇”、D项中“尊王攘夷”的说法均与题干中的信息“楚庄王洛邑‘问鼎’”不符,排除。4.【答案】D【解析】历史叙述是客观事实,历史解释是历史见解。①②③三项都是历史叙述,④是历史解释,故D项正确。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与秦人尚武精神相关的是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军功爵制,故C项正确。A项是指分家立户,B项是推行县制,D项是废除井田制,均与尚武精神无关,排除。6.【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非因袭西周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与恢复社会经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材料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秦国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关东六国,但却没能实现对关东六国文化的同化,地域文化冲突严重,说明秦朝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故A项正确;严刑峻法和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D两项;秦朝没能实现对地域文化的整合,不五由会处安1

  • 2024届高三年级8月名校联合考试历史

    所以他认生其他领域22、德因政将别定了(亚洲政策钢要.法国也提出理洲是其外交的“新边界“、欧盟委员会的《对亚洲的新战略),强调欧盟与亚洲关系现代化的重婴性。上连一系列活动反映出的25个国家在员尔格莱德召开了第A,两极格局正在走向瓦解不结盟逸功正或面世,B.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摘编C.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整体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角度指贸易和发受西方主23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生”的影响。(10分)中国为首1998年,日本《结石周刊报道称,美国已成为当今批界班始进入新无二的超级大国,然而,全球正在形成中国、等“多极结构、俄罗斯也欲同美国分彪抗礼欧盟和日本报道称亚洲“由日本、美国中闲和俄罗斯组成的四极格局《东京新闻》正在走向成熟”。可见,这些蝶体认为A.美国主导着世界新秩序的建立(2)B.阅读材料二,写出“不结盟三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成熟稳定盟的思想”的基本内涵。(6分C.日本政治大国地位实现决权的决D.世界格局正孕育新趋势0年,第24.“七国集团”(G7)和“八国集团”(G8)是发达国家探素全言》,声球化背景下的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的机制。1999年七国集团否定了财长提出成立二十国集团(G20),以寻求合作、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成员有阿根廷、印尼、巴西、中国、印度、韩国、南非等。G20的出现反映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A,发展中国家力量正在崛起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加快发展全球治理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C.和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会团体等大量非国家行为体日益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完成与者。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猛义的比例姓名:学号:分数:怖主义、移民问题、突发疾病等)全球问题大量涌现。这些全球题号2591012能力范骑,需要国际社会通过答案过程看,全球治理一直处在动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据时代条件和问题性质的变化以实现全球治理能力的动态提答案摘编自刘世强、魏雅(非选择题共2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遇材料一鉴于美国欲把西欧诸国都纳入其反苏的战略轨道上,进而把这些国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为此,美国充分利用西歌国人起初家的“恶苏症”,大肆渲染苏联的威胁。很快,杜鲁门政府决定T能性,在同西欧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军事方面的合等地相作,并最终促成北大西详公约组织的诞生。)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现和从不结盟三巨头第一次聚首以来,不结盟的思想在他们的材料二交往和商谈中逐渐明确。…1961年9月1日至6日,受到邀请2023年伯乐马-轮复同步考练(十D)·历史·第?其(2022/10/1423:25

  • 河南省2024届高三年级八月名校联合考试历史

    2023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十月份)历史·答案1~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以有关夏朝货币的史料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由材料中的“禹…俦币”“夏后以玄贝”“龟贝金钱刀布之币…虞夏之币”可知,这三则史料均记载了夏朝时出现了货币并用于交易,C项正确。A项仅是司马迁《史记·准书》中所反映的,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排除;由材料中的“以历山之金铸币”“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可知,D项错误。2.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为背景材料,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由材料可知,二人均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但荀子进一步提出人民与国君之间的关系,说明荀子对墨子思想的吸收,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荀子反对君主专制,A项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社会等,C项排除。3.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西汉前期军功受益阶层状况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国古代政治,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初,高祖分封一些立有军功的将领为官,而地方郡国有军功的将领随实力增强威胁了中央集权,中央有军功的三公对皇权形成了威胁。由图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军功受益阶层所属者的比率不断下降,军功受益者对专制集权的威胁逐渐降低,A项正确。B、C、D三项夸大了材料现象影响,排除。4.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隋炀帝时的诏令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国古代政治,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由材料可知,隋炀帝将分科取士的标准由十科缩减为四科,且从“有一于此,不必求备”到“四科举人”,这说明隋朝对分科举人的标准更加明确具体,这更有利于选拔出对统治有用的人才,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选官的程序,排除A项;隋朝入仕途径依然是分科取土,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分科取士的官员执政能力,D项排除。5.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陆贽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由材料中的“常之仓”“社仓”“赈百姓”“每遇灾荒,即以赈给”可知,汉、隋建立仓储制度,遇到灾荒时就开仓救济百姓,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政府救济,而不是民间借贷,C项排除;B、D两项材料均体现不出,排除。

  • 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历史一轮复同步考练(十八)》C.中央人民政府决议需政协批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程序日考“我们此次到北刚好碰到这个一、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每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简称“五一号召”,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的这次“会议”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A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B.宣告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号召当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入C.确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五D.确定“长期共存,互相监号召”的主要作用是7.下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建A.促成了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北A秘B.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胜利役¥8,1C.揭开了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序幕D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缝立2.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少》。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3.下表为9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比例分配表,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98.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类别共产党员非共产党员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56%行合一。这主要由于百分比44%民主党派工人、农民代表和无党派人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30%26%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A.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一气内设汽反£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B人民政协与我国的政党制度相伴而生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C.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人9.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4.10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证。据判断,“它”由、西夫贮妻男女等等。”这部法律的颁布世出(要):京A.具有临时宪法的性T0〈A.肃清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余毒面金部那》营麻B是新中国第一部社;UX、B实现了婚姻自由与男女等,强和扩大基层民C.确立了社会主叉的婚姻制度大D,是中国新时期治国D.适应竹社会变迁与发展需要10.1979年10月,中共5.据统计,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经政协全体会议和中央级人民政府中安排党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或批准的法律、法令达50件之多。这表克服清一色思想,明()诚合作,共同把国爹A人民政协成为唯一的立法机关A政治领域的拨乱B.人民政协代行着人大职权B民主政治制度发2023年伯乐马一轮复2022/10/1423:27

  • 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23-CZ261b)历史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注意:本试题共8页,两道大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年代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超的成果来看,遗址的各类器具均在大中型墓内,尤其在大型墓中出现了成套的漆木器、陶器。这表明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C.陶寺速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3.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一大批距今四五千年的重要史前遗存,如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山西襄汾陶寺史前某地、山东大坟口文化刻符陶器、良渚文化大型祭坛与大型墓挚相继被发现。这些史前遗存的发现A.可用于研究北方早期国家的形态B.说明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特征C.表明奴隶制经济已经走向了繁荣D.折射了新石器时代灿烂的文明4.《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的是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A.仰韶文化遗址B.二里头遗址C.殷墟遗址D.红山文化遗址5.夏代之前的东方地区,尚未出现夷的称呼。在提到东方部族之时,多数是具体地指称人名(也可以看作是部族),如太吴、少吴、蚩尤、舜、皋陶、伯益等。但《竹书纪年》多次提到夏王朝与东方的关系,他们把东方部族称为各种夷,如方夷、于夷、玄夷、

  •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根据地建设最根本的是民主政治建设。党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改权是党领导的抗日阿拉马字母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AsrseuzhgimBxbslnB3K7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容纳各方而的人士,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政府实行新民OFN以弘AF主主义的施政方针,保障各抗日阶级的人权、财权,厉行廉洁政治。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ki#aGni9下V吃000T廴8n7nosmf1p89(o58。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8行氵F拉丁字母7o/U00X0希腊字母字母(西亚一《中因共产党的九十年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8(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建设采取的指施及意义。(7分)(2)指出图8包含的历史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反映的早期人类文明发展特征。(4分)材料三:材料二:山东济南某高中学生刘崧的因外朋友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刘同学予以介绍。以下是小刘同学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①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胜利召开。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因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③1949年9月,中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④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2月,中国人民图9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政协章程,政协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史。(2)参照②、④,帮助小刘同学完成对①、③的整理和陈述.(6分)一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8.1982年5月,山东省济宁市邹县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一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一个历史事件是“世界史“的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1982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邹县为农村体制改革的试点。我们要触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胆有多大,“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句话。(7分)要是搞错了,该是什么罪名,我当时也是心有余悸。我们一班人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确定公社改为区,为县的派出机构,乡为实体政府,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村委会,由村民选举产生,生产队改为经营组。区、乡的三个组织均为科级。区乡机构改革后米又有二次调整完普。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组织和名称从此不见了。这在全省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未见资料记载。为了避免“取消”二字,这次改革名为“设区建乡”.3天之内,区、乡、联合公司全部挂牌办公,280名被调整的干部3天内全部到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金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四部宪法。总纲第八条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我的心才真正踏实下米一一冯软河《邹城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口述史》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图7(1)指出材料一三幅图对应的古代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4分)材料二:图8为古代腓尼基文字的传播路径。第5页共2页第6页共2页

  • ‹‹ 11209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