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如果有奸邪歪曲,人人都能看得见。”宫中的苇帘,边缘用的都是青布,太祖经常穿的衣服,也都是浣洗过多次的。永康公主曾穿装饰着翠鸟的羽毛的短袄,太祖说:“你穿这样的衣服,大家就会效法你。”不让她再穿。有一天永康公主劝说太祖用黄金装饰肩舆,太祖说:“我拥有天下的财富,用金银装饰宫殿,财力也能够办到。只是想到我替天下掌管财富,怎么能够胡乱使用!”15.C【解析】C项“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并非指“面对国势危局”。16.①意境相似: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意境雄浑宏阔。陈诗首联从大处着墨,将岳阳楼置于广阔的洞庭湖、滚滚的长江水的背景下,视野宏观,意境阔大。②笔法相似:杜甫《登高》用“万里”对“百年”,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陈诗用“万里”对“三年”,有异曲同工之妙。③形象相似:杜甫遭逢乱世,漂泊流徙、老病孤愁。陈与义遭遇亡国之难,憔悴悲愁,饱经风霜。两位诗人的人生境遇化而入诗,便有了相似的抒情主人公,“老病”“繁霜鬓”与“白头”“风霜”相似。④感情相似:杜甫忧国忧民,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陈与义登岳阳楼,“凭危”“吊古”,惹恨添愁,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漂泊之愁。(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感情深沉蕴藉,语势抑扬曲折)。此处纪晓岚评价陈与义“真逼老杜”,即是认为陈诗有杜诗的风格,学生根据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登高》等诗歌比较鉴赏即可。17.(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每空1分,共6分)18.答案示例:①国色天香②鸟语花香③挥毫泼墨(每空1分,共3分)【解析】①国色天香:极言牡丹香色的可贵,现多比喻出色的佳人。②鸟语花香:形容景色优美。③挥毫泼墨:指男子书写或绘画动作的潇洒豪迈。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充满着乡韵应该放在“素旧拙朴”之后;二是“激发起”“乡愁”动宾搭配不当。修改为: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满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改对一处2分,共4分)20.①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言简意赅②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③书法之骨气(每点2分,共6分)21.《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写下了这篇文章。(每句1分,共3分)22.【参考答案】①比喻,以“挂甲、排突、硬弩、铁柱”来比喻颜体字形坚韧厚重、方正端庄的特点,将抽象第4页共4页

  •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支名其妙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答:①不团伯由②足出苟③于乐欲呼意。(4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公共领琥与诗歌存在千丝万镂的联系,其间的介入,传达方式千姿百态。任何细微的东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泰是在公共顿城发言的契机。重卖的不是“是”而是何以是”。从写作学角度说,写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究竞写出了什么:比如现在我手边这只茶杯碎了,与汶川大地震那应六层接的坍相比,筒直轻若鸿毛,微不足道。100个人趟之若鹜地来写大接的倒塌,可能没有一首是出众的:但偏侣有一个人处理手上的碎破璃杯,能直抵灵跑,他能从尖利、校角、迸裂。散光中窥见时代与生活的来些碎,你能说它的重呈小于六层钢筋混凝上吗?任何不起眼的题材,哪怕小不丁点的语词,几得不能儿的语象,遗失的细节,在适向公共领城的“介入,”道口上,足不应诚存在任何隔绝的。尽要有公类惑识、有担当和整心,再陌生和遮远的事物:诗人也能令其乖乖成为笔下被调遣的“锡兵”,完成一次次英勇的生活进行曲。20.文中加点的两处使用了“这“那”两个指示代词,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答:通五名速经干与流有外名及床有从名浅装后光惑山答: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答:四、写作(60分)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当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希望改掉土耳其女性出门戴面纱的俗,人们很难接受。于是,凯末尔下了一个命令,就是普通妇女出门不能戴面纱,但是丑女出门一定要戴面纱。迅速见效。材料二:8世纪的时候,德国皇帝希望老百姓种土豆。但是因为土豆原产地在美洲,欧洲农民对种土豆颇为排斥。皇帝就宣布土豆是宫廷用莱,而且让人看守,这下农民的积极性就起来了。材料三:有一个阿拉伯富商,他临终的时候,要决定把家产传给哪一个儿子。于是他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出了一道题,说,你看这里是起点,那里是终点,你们俩骑马比赛,看谁的马更授地到达终点。谁的马更慢,我就把家产传给谁。要想赢这个比赛,既可以让自己的马更慢,也可以反过来想,让对方的马更快。所以,必赢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趁对方不注意,抢过对方的马,快马加鞭跑到终点。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转换思维,就会柳暗花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年仿真模拟卷(二)·语文至又

  • 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六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2023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语文第2页(共10页)

  • ‹‹ 11321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