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高一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二)2语文(RL)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百师联盟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保山市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3分)C【解析】根据材料四“通过植物残体沉积海底进而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和捕获”可知二氧化碳通过植物残体沉积后转化和捕获,而非固存。2.(3分)D【解析】根据材料三“与森林相比,滨海湿地规模不算大,但其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却是前者的几十倍至上百倍”,可知森林也具备一定的固碳能力,两者都需要保护。3.(3分)B【解析】材料二强调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及成效。B项陈述的是“三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4.(4分)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将二氧化碳比作毯子,强调了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使得抽象现象形象化,易于理解;②按因果关系逐步表述,逻辑清晰。句子先指出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接着指出二氧化碳增多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让读者清晰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危害。(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5.(6分)①实现技术突破,在能源技术、工业制造技术、发电、交通等方面,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使碳总量真正降下去。②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顶层方案,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责任分担机制以及相关制度。③因地制宜,利用有利资源,创造条件,发挥地理优势。如可以增强我国的海洋碳汇能力,促进实现碳中和。(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6.(3分)D【解析“全矿的人像过节一样都来看热闹,这反映出矿区生活的单调与乏味”错误。全矿的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7.(3分)A【解析】“小说采用全知视角”错误,小说以儿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亲历者、见证者,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8.(4分)①对根的追寻与坚守。矿区的人们渴望在山前有一棵树,也是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的移植,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环境,更是为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让人们的心灵有一个寄托的地方。这种对根的追寻和坚守,体现了人类对于故乡、对于家园的深深眷恋。②群体意识与集体精神。矿区的人们,尤其是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期待着树的到来,为了移植一棵胡杨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种集体的行为体现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展现出了强烈的集体精神。(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