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U18盟校冲刺卷内部专用版(五)5答案(历史)

6

高三U18盟校冲刺卷内部专用版(五)5答案(历史)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百师联盟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历史
15.从16:世纪起,西属美洲在建立西班牙式的大教堂、修道院、神学院、学院和大学的同时,也建立起第一批印刷所,组建了图书馆,收藏有关欧洲文化的书籍。在葡属美洲,殖民者的后代可进人耶稣会创办的学校和葡萄牙的大学接受教育。这些现象的出现A.客观上促进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B.体现出美洲移民政策吸引了欧洲移民C.表明美洲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缩小D.说明美洲的族群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16.法国于1887年通过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首次规定保护文物建筑是公共事业。1900年,英国对《古迹保护法》进行修订,从古迹遗址扩大到宅邸、农舍、桥梁等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凡公约缔约国均可要求对该国领土内组成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之财产给予国际援助。”据此可知A.国际社会倾向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B.世界各国意识到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C.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据主导地位D.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确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天主教传救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1582一164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644~1722年为发展和繁荣阶段,1723~1795年为日趋衰落阶段。一批诸如《几何原本》K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关于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书籍传入中国。顺治初年,清政府任命德国耶稣会会士汤若望为钦天监负责人。传教士主要是以个体或小群体的方式: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和耶稣会会士利玛窦等来往密切,对于各种学问有精深的研究,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喜读经世致用之学。同时,使中国知识界认识到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出于对神学的偏见,一些反映近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如从伽利略到牛顿的科学体系,以及培根、笛卡尔的思想方法等均未能传入中国。当时西学的传播局限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官员和知识分子圈子里),入清之后,甚至更囿于宫廷之内。—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二16~18世纪,代表中国精神文化的儒家经典、文学作品被传教士译介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历史现象被学界称之为“东学西渐”。当欧洲的工业革命尚未开启时,在传统社会的框架内,西方国家很难战胜中国。这迫使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采取和的方式,而不能重复在美洲的武力传教。与此同时,依附于传教活动的文化交流,得以在等的基础上展开,中国文化才能走进西方,并被正面接受,而未遭受歧视。传教士除了译介大量代表中国文化的文本到西方外,还按照耶稣会制度要求,定期以书信形式向总部汇报传教情况,这些书信的内容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当时欧洲强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冲破旧社会藩篱、摆脱教会束缚、批判封建专制并建立开明统治。为达到上述目标,欧洲人将目光转向海外,最后聚焦于“高于欧洲的中国文明”,期待从中汲取发展的力量,在有关中国的文献中寻找他们所需的材料,并对此加以阐述、积极推广传播,为自己社会的改革创立理论,制造舆论。—摘编自郑朝红《16~18世纪“东学西渐”重探:动因与启示》【高二年级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第4页(共6页)】242883D扫描全能王创建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