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鲁特一中银川四模]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百师联盟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带有一定惊险性的情节。布景华丽壮观,有刺激性。人物是类型化、公式化的,人物关系中充满误会与偶然性,大都以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以团圆为结局,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另外,起自法国的所谓“佳构剧”(well-made play),也是一种善于编织情节的戏剧,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还不如契诃夫、奥尼尔写得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以至于英国、美国、法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其中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大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到明代后,对大部分的元代戏曲都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改成了大团圆。B.新文化运动后的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故事进行嘲讽与批判,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大团圆故事阻碍了启蒙与革命。C.佳构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且人物多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因而剧本充满生命力。D.易卜生被迫写的“大团圆的结尾”,使《玩偶之家》由现实主义作品转变为浪漫主义作品,从而赢得了德国观众的喜爱。2.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的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后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主张,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B.材料二易卜生的作品遭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所面临的困境。C.无论是明代万历年间流行的大部分古典戏曲,还是西方的佳构剧,都因迎合了当时观众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而受到欢迎。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精英文人与普通民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对照,以更好地说明事理。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