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百师联盟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材料三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礼教派”与“法理派”围绕新式法典的修订产生了“礼法之争”,双方为驳倒对方并贯彻己方的主张,精心研法律,著书立说,使法律思想的研究和相关机构的兴办一片繁荣。新律吸收资产阶级法律形式建立起近代法律体系,引进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删减了旧律中落后与野蛮的内容。同时新律也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礼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礼教在新律中得以体现。新律虽然在清末多未能实行,但有些内容在民国时期被作为立法根据或蓝本,甚至被直接沿用。一摘编自张洪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法两家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社会土壤如何催生出“礼法之争”。(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法律变化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的“礼法之争”。(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从中国近代史长时间段来看,同光时期(学术界通常概指1861一1894年)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关键词:危机、开放、自强与觉醒。危机是就国内、国际综合情况而言;开放是就中国的对外关系而言:自强是就中国对于危机的对策而言;觉醒指的是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所处的态势的理解思考。这四个关键词相互引领,相互激荡。一摘编自熊月之《自强运动时期思想演变脉络》根据材料提供的关键词,就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拟定一个观点,并用中国近代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观点明确,阐述围绕至少三个关键词,逻辑清楚,史论结合。)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