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百师联盟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十九)1.【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只有通过礼法结合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他实际上是在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故D项正确;荀子是在寻找治国途径,并不是为了调和思想界的争论,故排除A项;虽然荀子的思想中兼有儒法两家的内容,但并不是在糅合两家思想,更不是为了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故排除B、C两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可以随意任命罢免汲黯,这体现的是君主权力的扩张,皇权在外廷的控制力加强,故A项正确;律令体制完善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推恩令主要针对诸侯王,材料未涉及,故排除C项;“极权”是指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或者国家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压缩到几乎不存在的状态,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代中期以后至宋代,土地买卖的申牒造籍程序省略,买卖土地交税报备制度逐渐走向完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两税法实施后,赋税征收主要标准逐渐由人丁为主向土地和财产为主转化,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唐宋时期,不涉及社会转型的问题,排除B项;商品性生产普遍化的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4.【答案】A【解析】“话本说彻,且作散场”等套语反复出现,反映了话本的格式化趋势,故选A项;话本的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比较成熟的小说出现于明清时期,C项不正确;话本中虽然有诗词,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材料突出了苏杭地区市镇众多,产业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明朝密集的市镇网络已经形成,故答案为B项;苏州吴江这一地不能代表江南地区的全貌,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盛泽镇与各市镇规模的比较,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市镇主要以农产品商品化为主,也存在手工业高度繁荣的局面,故D项排除。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互相往来,具听其便”可知,列强由最初只被准许在口岸经商到随后获得在沿海各口岸之间进行经商贸易往来。这为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进行商品倾销和掠夺原料提供了便利条件,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是列强多种政治、经济特权共同影响的结果,而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商业经营特权的扩大只是对其掌控近代中国的经济命脉提供了便利条件,排除A项;列强把近代中国变为商品倾销场所和原料产地,严重恶化了晚清民族工业的经营环境,排除B项;列强扩大在华商业特权与近代中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之间联系不大,“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受阻”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D项。7.【答案】A【解析】孙中山为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富强,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材料是民族主义的历史表现,强调了国家统一的意图,故A项正确。近代以来,我国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但分裂的事件屡有发生,故排除B项。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学说,并没有彻底的反帝主张,材料也没有体现孙中山的这些思想和要求,故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民主共和,只要求实现国家统一,故排除D项。8.【答案】A【解析】实施减租减息后,晋冀鲁豫边区水利事业发展,不少旱田变为水田,粮食增产明显,主要表明减租减息政策解放了边区的生产力,故A项正确;减租减息限制而非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的信息,故排除C项;仅此材料不足以说明减租政策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故排除D项。9.【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对工业建设人才的需求大为增加。再加上旧中国高等教育效仿英式、美式的高校体系,不适合当时的要求,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了全盘调整,故B项正确。院系调整拆散了几所知名大学,分散了高端人才和教师队伍,不利于高校学术建设,为我国以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造成了困难,排除A项;C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在院系调整中工科院校增多,综合性大学减少,不利于高等教育综合均衡发展,排除D项。模拟小卷·历史第37页(共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