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采众长 名校联考 智传天下·2024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一)语文(XS4J)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百师联盟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人看到了“末俗陵迟”,看到了“斯文崩坏”,所以不禁生发对往事的回忆,不禁想起故人。然而,时光流逝,老成凋谢,如今有谁还在世?现在所看到的,只是些竖儒宵小,夏虫不可语冰,即使朝廷想有所作为,又能与谁共图大事呢?“嗟谁在”“空记当年”二语,透露出了无限的沉痛与感叹。28.【答案】C【解题分析】“由独坐至酣眠”错,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深夜难寐、无法入睡到恍惚成眠,以致人梦思家。29.【答案】“尽”的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30.【答案①“雪声偏傍竹”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雪落竹林的声音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从而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②颈联视听结合,先写破晓的号角声,再写将要燃尽的孤灯掉落碎灯花,通过一闻一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歌鉴赏】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蒙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雪声,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感到特别孤独凄清。“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五、六句写梦醒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由此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诗人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尾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31.【答案】D【解题分析】本诗没有运用比兴手法。32.【答案】①借景抒情。早已飘零的落叶堆满庭院,在深夜随风起舞,以凄清之景抒发诗人凄苦之情。②衬托。夜深风起,落叶随风起舞,风声叶声在寂静的深夜传入闺室,更衬托出夜的清冷、人的愁苦。33.【答案】“本来心”指找一归宿的心愿,这句写出了诗人心愿未遂的悲凄。34.【答案C【解题分析】以沧海桑田的改变,喻指世事变化很大,节令时序的变换没有使用比喻。35.【答案】“寂寂寥寥”写出了扬雄仕途失意后甘于寂寞,“年年岁岁”写扬雄隐居后潜心著书,表现了扬雄的清心寡欲、不慕荣利。诗人借扬雄的生活情趣,寄寓自己对骄奢庸俗生活的批判,也含有自我宽解的意味。36.【答案】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之气,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53【23·G3DY(新高考)·语文·参考答案一R一必考一T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