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联考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最新联考 33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百师联盟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宁德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测语文
    2、2023-2024宁德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语文
    3、宁德市2023-2024下学期高二语文单元检测卷(一)
    4、宁德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
    5、2024年宁德市高一期末考
    6、2024宁德语文
    7、宁德市2024高一期末考
    8、2024宁德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9、宁德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语文
    10、2024宁德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
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提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类的历程》,有删诚)材科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高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随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似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华一过往,何可攀掾?古人思乘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潮露,去日苦多。”(曾採《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装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银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蝶,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猎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日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上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仪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若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